▲ 居民們雨中見證舊改簽約生效▲ 朝夕相處的老鄰居舉杯慶賀喬遷新居▲ 虹鎮老街各地塊征收安置房房源一目瞭然本報記者 孫中欽 攝本報記者 金志剛
  舊區改造,因矛盾尖銳、難題叢生,被稱為“天下第一難”。然而自去年起,尤其是今年,本市各區縣舊區改造開創了新局面,就連動遷了18年的虹口區虹鎮老街也取得了突破。“天下第一難”究竟難在哪?這些難題用什麼方法可以破解?記者走進虹鎮老街舊改地塊,與居民、征收員拉家常,尋找破解難題的一把把“鑰匙”。
  早簽還是晚簽
  如何打消老觀念?
  虹鎮老街歷史悠久,情況複雜,曾經歷過多次變遷。特別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增加,這裡搭建了大量危棚簡屋,逐漸形成現在的規模,並一度成為上海棚戶區的代名詞。
  1996年,虹鎮老街就啟動了舊區改造,劃分為11個地塊,涉及1.2萬餘戶居民,其中5個地塊已改造完畢,而餘下的2、3、9、10號地塊正處於收尾階段,1、7號地塊則在今年10月7日晚雙雙突破85%的簽約生效比例。
  兩個月過去了,記者近日來到負責虹鎮老街舊改工作的嘉興舊改分指揮部,得知目前1號地塊已完成95%以上的簽約率,7號地塊也已完成93%以上的簽約率——85%是簽約生效比例,固然重要,但餘下來的15%可不輕鬆。
  不少征收員反映,1號、7號地塊能達到現在的簽約率,就連征收員也想不到,“剛開始工作時認為能完成50%的簽約率就不錯了!”征收員葉榮說,“18年都動不了,說明困難真的很多、很大。一些居民認為,動拆遷嘛,晚走才能多得益。要打消這種錯誤觀念,簽約前大伙做了很多很多工作。”
  正式簽約前,嘉興舊改分指揮部連續7天組織近3000戶居民,召開了114場“圓桌會議”,解讀、宣傳征收政策,收集和解答居民提出的6大類、455個問題。而以往的做法是,借一個大會場,3000名居民一起開個會,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現在通過面對面的交流,雖然工作量不知翻了幾倍,但居民對政策都非常清楚了,“持久觀望、不簽約、少得益”,“早簽約、早得益、住新房”、“謠言蜚語使居民誤時機、少得益”等觀念深入人心。
  同時,陽光征收政策令居民對動遷進程瞭如指掌。1號、7號地塊正式簽約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為期一個月,晚一個月就少2萬元獎勵。在嘉興舊改分指揮部的一個大展示廳里,所有的安置房型都用模型展示,哪家哪戶已簽約,全部上牆公示,具體到每家每戶簽約的具體情況,也可以用觸摸屏查詢系統查詢,“我可以查你,你也可以查我”,這樣一來,還在遲疑的人也會有“緊迫感”,因為事實擺在面前,晚走還可能使自己的“蛋糕”變小。
  “一證幾戶”
  如何妥善安置每家每戶?
  虹鎮老街1號、7號地塊歷經18年動遷,今年才“啃下硬骨頭”,其中的原因非常複雜,一個較大的原因就是虹鎮老街許多房子存在“一證幾戶”的情況,譬如1號地塊共有1291證1519戶,7號地塊則有1239證1558戶,要妥善安置好每家每戶,難度非常大。
  家住7號地塊的於君妹告訴記者,她1986年出嫁後,就隨夫家住在虹鎮老街,戶口也遷入其中。產權證上寫著的“13平方米”,住著3個戶口的三戶人家:婆婆和大伯伯一個戶口,三伯伯一家三口一個戶口,於阿姨的愛人排行老七,他們一家三口又是一個戶口,等於“一證三戶”。
  “最早的時候,房子只是三樓,當時大伯伯外出工作,婆婆住在底樓;我們一家三口和三伯伯一家三口各住一層樓。”於君妹說起往事,仍然十分唏噓,“後來,大伯伯回家來,只能在底樓廚房裡臨時搭張床湊合,時間長了不方便,廚房只好轉移到樓道上去。我們家是一個女兒,三伯伯家也是女兒,孩子們晚上睡覺臨時支張床,後來孩子大了,她們睡覺時老是滾下床,沒辦法了,只好往3樓上面搭建4樓、5樓,讓兩個姑娘有自己的房間。”
  1號、7號地塊第二輪徵詢啟動預簽約後,嘉興舊改分指揮部組織了44名嘉興社區幹部,在1號、7號地塊開展集中走訪。整整一個月,社區幹部們每天從上午9時走訪到晚上9時,關心、瞭解居民家庭情況,及時發現、處置各種棘手問題。於君妹是居委幹部,她一邊解決別人家的難題,一邊與自己家人商量:“不違反政策,帶頭先簽約。”
  按照政策,滿20歲的子女可以與父母“拆戶”購買安置房,於君妹大家庭中8口人,用完了所有的動遷“磚頭費”、補貼、獎勵,自己又湊了約30萬元,總共在惠南民樂保障房基地預訂了5套安置保障房,並且趕在9月20日前預簽約階段就早早簽約,一家人的心早已飛到了新居。
  共有產權人
  如何化解矛盾維護利益?
  比“一證多戶”更難辦的是共有產矛盾。所謂“共有產”,指的是房產所有人已故,其子女中有的戶口在虹鎮老街,有的則早已搬出並遷出戶口,但同樣有權分得因房屋征收產生的遺產。法律和政策沒有詳細規定戶口在此的和已遷出的應該各分到多少動遷款,要是兄弟姐妹之間本身就有矛盾,或者在分動遷款時產生矛盾,要征收這“一證”,可就難上加難了。
  7號地塊天鎮居委會幹部陸黃林說,總體上共有產的兄弟姐妹之間還是以親情為重,但是也有爭得不可開交的,“這是最頭疼的。”記者在虹鎮老街舊改地塊走訪時,看到一幅牆上宣傳漫畫,很形象地說明瞭這一問題——畫面上,兩兄弟吵得不可開交,一方說“你想把補償款一人獨吞?沒門”,另一方則反駁“戶口不在此地,補償款沒你份”,而他們的母親則哭得跪在地上,“再吵下去老娘活活叫你們氣死!”
  征收員葉榮所負責的征收小組內,有一戶共有產矛盾特別突出的家庭,雖然“一證”上只有2個戶口,但共有產權人卻有8個,“召集所有共有產權人開會、協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會都開了七八趟,最後總算談下來了!”
  事實上,嘉興舊改分指揮部協調早就看準化解共有產矛盾這個關鍵點,早有準備:34名經驗豐富的人民調解員經集中培訓後,由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梁惠英領銜,組建成20個共有產矛盾調解小組,提前介入,幫助居民調解糾紛、化解矛盾,做到“拆房不拆家”,最大限度地維護共有產人的共同利益。9月中旬至10月19日,調解小組共參與調解居民家庭共有產矛盾320證,其中188證居民經調解後成功簽約,破解了長期困擾棚戶區舊改工作的老大難問題。
  特殊困難家庭
  如何特事特辦合理照顧?
  舊改工作中,公平、公開、公正顯得尤為重要,但特殊困難家庭也要照顧,如何兩全,也是一大難題。
  在第二項目部經理丁勇負責的項目地塊範圍內,有一戶比較特殊的困難家庭。家中有5口人,老父母帶著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其女兒又帶一個小孩,等於“三代同堂”,但局促的居住條件根本容不下5口人,女兒只好帶著小孩在外租房子住。更令人心酸的是,老父母、兒子都屬於大病人群,常年卧病在家,相互照料之外,還需要女兒不斷地回家幫忙。
  現在要動拆遷了,這戶人家的居住條件可以大大改善了,但問題接踵而至:以他們家的動遷補償款來說,可以在顧村安置基地買兩套房,老父母和兒子一套,女兒帶著小孩一套,相鄰而居,日常也可以多個照應。但按照政策,在7個安置基地中,寶山顧村、閔行原選址、彩虹灣這3個基地因比較“吃香”,一個產權證只能在上述3個基地中選一個,其餘的房源必須選到其他4個基地去。
  這戶人家的確應該予以照顧,但政策也是一條紅線,如何特事特辦呢?對特殊困難家庭的補償方案,“領導說了不算”,征收員更不可能“暗箱操作”,只能通過召開居民評議監督小組會議,由居民公開評議通過,併在基地範圍內進行公示。
  在此之前,34名評議小組成員早已推選產生,組建了4個居民監督評議小組參與宣傳發動、民主監督、事項評議等征收事務。結果,一周一次的居民評議監督小組會議上,評議小組成員通過了上述5口之家的特殊請求,公示後也沒接到反對意見,這戶困難家庭終於如願在顧村選了2套相鄰的房子。
  【記者觀察】
  陽光舊改有三條經驗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主題歌里唱到:“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不妨借用並改為:“舊區改造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老百姓需要啥?除了實實在在地改善居住條件,在舊改過程中,居民必須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比如在虹鎮老街1號、7號地塊整個征收過程中,有關部門堅持貫徹陽光舊改“五個全”(即:方案全公示、群眾全參與、審計全跟蹤、監督全過程、結果全公開),把舊區改造的一切信息和過程都曬在陽光下,也因為這樣,舊改工作才能迎難而上,破解難題,從而開創新局面。
  “天下第一難”,這種說法有其道理,但有困難也必定有解決困難的辦法。通觀虹鎮老街及本市今年幾個取得突破進展的舊改地區的做法,除了“陽光舊改”外,起碼還有以下幾點經驗:一是充分準備是基礎,包括資金、房源、隊伍到位,優化征收方案,強化基礎工作等;二是群眾工作是主線,通過各種方式向群眾宣傳政策,黨員帶頭簽約,化解居民矛盾等;三是多方合力是支撐,除了舊改指揮部,區縣紀委、監察、法院等應形成合力。  (原標題:舊改:“天下第一難”究竟難在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74sklnp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